欢迎访问安徽小岗干部学院!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从这里起步

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从这里起步

发布时间:2021.05.30 10:00

农村改革敢为人先

小岗村,改革的印记随处可见。村外,高标准农田建设“丰收”在望;村里,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暨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会议,系统谋划推动新发展阶段农村改革。

走进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时间仿佛回到了1978年11月的那个寒夜。小岗村18位村民在一张褶皱的纸上按下鲜红的手印,连夜将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搞起了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幕。

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1979年是小岗实行大包干的第一年,在遭遇罕见大旱的情况下,小岗村居然取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3万斤,相当于前十年年均产量的4倍,人均收入达350元,是1978年的18倍。

“小岗精神”传承发扬,安徽农村改革从没停步。

小岗村这块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后来又实施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变”改革试点,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过成立组织、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配置股权,成立了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村民都成了村集体经济的股东。

聚焦深化农村改革,安徽着力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特别是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坚持量体裁衣、一村一策,坚持尊重民意、维护权益,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去年,安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国家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任务圆满完成,生猪产能恢复正常,年末生猪存栏1408万头以上,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省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4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农村改革的火焰燃遍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亿万中国农民像小岗人一样从“吃饱饭”到“富起来”。

多领域改革蹄疾步稳

安徽的改革并非“一时一地之改革”,是持续几十年的改革,是多领域的改革。

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全省实有市场主体只有万余户,历经40年发展,增长近400倍。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实施,政府权力的“减法”、管理服务的“加法”,换取了市场和社会活力的“乘法”。

坚持“能放尽放、应放尽放”,安徽先后推出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简化住所登记手续、“多证合一”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商事制度改革实施4年后,安徽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已压缩到183项,成为全国保留工商登记后置审批最少的省份之一,市场主体办理相关手续由原来的20多个工作日缩短到3个工作日以内,80%的事项实现当场办结。

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全省市场主体数量连续4年高速增长,年均增幅20%以上,截至2018年4月底,市场主体总数已逼近400万户,同比增长16.76%。其中,每月新登记市场主体数由改革前的3.3万户增加到5.8万户,企业由0.6万户增加到1.9万户。

优化政务服务,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安徽全面推行“皖事通办”,率先推出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企业开办实现了“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去年,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4.8万户,增长5.8%。新增境内首发上市企业20家、总数达126家,其中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8家、居全国第7位。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达7320家,居全国第1位。

抓好国家级改革试点,为全国当好开路先锋。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指导并对试点成果给予充分肯定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引领性、先导性。安徽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重大工程、是形成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布局的必然要求、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安徽行动,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推动走深走实。

2012年至2014年、2015年至2017年、2018年至2020年,皖浙两省接续开展了3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了流域水质稳定向好、生态功能整体提升、环境问题全面整治、生态价值多元转化、流域整体协同联动。当前,正立足新起点,推动新一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改革完善升级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

深化改革击楫中流

健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2015年,作为全国首批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之一,安徽以“摸石头过河”的勇气和探索创新的魄力,承担起为全国提供医改示范样本和可复制模式的使命。

当年,全省百所城市公立医院以实行“零差率”为突破口,启动“三同步”综合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公立医院运行补偿机制,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天长市,由县总医院牵头组成3个医共体,串联起14个乡镇卫生院、163个卫生室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联三甲、下联乡村”的服务模式使百姓看病负担不断减轻。

在持续深化医改过程中,我省着力建立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机制,推进管理体制和经办机制改革,不断拓展医保作用空间。新农合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筹资标准、补偿方案、报销目录、信息系统、基金管理、定点医疗机构评审标准“六统一”管理。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执行大病保险患者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分别提高,患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全省“按病种付费”,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开展了住院按病种付费,按病种付费病人占出院病人比例为全国最多。

兴于改革,成于改革。

安徽全面深化改革,催生“化学反应”,紧盯行政审批、国资国企、医药卫生、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改革举措有机衔接、融会贯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发展能级更高,发展格局更大,发展成色更优。

来源:学习强国